周三(5月14日)亚洲时段,美元指数徘徊在100.90左右,美国通胀数据弱于预期,美元指数面临挑战,交易员现在关注本周晚些时候即将公布的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(PPI)和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调查。
周二,因美国CPI数据略低于预期,美元指数回落,美元指数(DXY)追踪美元(USD)兑一篮子六种主要货币的表现,连续第二天保持低迷,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当天下跌0.81%,在汇市尾市收于100.98。
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(BLS)的数据,4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2.3%,略低于3月份的2.4%的读数和市场预期。核心CPI(排除食品和能源)同比增长2.8%,与前值和预测相符。从月度环比来看,总体CPI和核心CPI均上涨0.2%。4月份的数据标志着年度总体通胀率的新低。然而,分析人士预计,这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最后一次强劲的CPI报告,因为特朗普政府对主要贸易伙伴的两位数关税定于5月生效。
尽管如此,在周末瑞士举行的美国-中国贸易谈判取得突破后,美元指数的下行压力可能有限。双方达成了初步协议,大幅降低关税: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将从145%降至30%,而中国将对美国进口产品的关税从125%降至10%。这一举措被视为缓解贸易紧张局势的重要一步。周三外汇市场呈现胶着态势,美元指数在100.94附近展开拉锯,这场平静表面下实则暗流涌动。就在前一个交易日,美元单日0.8%的跌幅创下三周来最惨纪录。这场剧烈波动源于一份关键经济报告:美国4月CPI仅微增0.2%,不仅低于市场预期的0.3%,更与3月环比下降0.1%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份不及格的"通胀成绩单"犹如一剂强心针,瞬间激活了市场对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强烈预期。
澳洲联邦银行(CBA)的分析师们指出一个有趣现象:虽然短期美元面临回调压力,但从中美贸易临时协议带来的全球经济前景重估角度看,美元仍具上行潜力。不过报告同时泼了盆冷水——受美国政策反复无常的影响,美元作为传统避险货币的"金字招牌"已出现裂痕。数据显示,相比特朗普4月2日宣布"解放日"关税时,美元指数已累计下跌3%,期间海外投资者从美股美债市场撤离规模创下纪录。
美元走势周二上涨在101.85之下遇阻,下跌在100.90之上受到支持,意味着美元短线上涨后有可能保持下跌的走势。如果今天美元指数上涨在101.60之下遇阻,后市下跌的目标将会指向100.65--100.35之间。今天美指短线阻力在101.25--101.30,短线重要阻力在101.55--101.60。今天美指短线支持在100.65--100.70,短线重要支持在100.35--100.40。